“我在咱九臺的廣播上聽到了講述九臺紅色歷史的節目,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歷史,而且是一天一期,真是漲知識了!”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張先生每天上班路上都特意調頻到FM107.8九臺交通廣播,收聽黨史知識。 為讓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,讓黨史知識進入到尋常百姓家,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,長春市九臺區結合實際,用足用活家門口的學習陣地,整合域內電視、廣播、新媒體平臺、公園草坪音箱、村屯“大喇叭”等媒介資源,搭建多端同步共享的多功能信息化平臺,讓黨史學習教育接地氣、有聲勢、見成效,著力營造全區黨史學習教育濃厚氛圍,助推九臺區“建三區、強四帶、興五業”發展戰略的實施,用實際發展成效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。 創新渠道,讓宣傳“暢”起來 “在村里干活都能聽到大喇叭里講的黨史故事,一邊干活一邊學習!”九臺街道聶家村村民李大民覺得這種方式很好。九臺區創新方式,利用覆蓋全區283個村的“大喇叭”,堅持每天一課,讓基層黨員和群眾每天都能接觸到黨史知識。同時,聯合區融媒體中心,通過廣播電視、網絡平臺等,建立線上運行機制,廣泛宣傳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、目標任務和主要內容。充分利用九臺發布和“九臺融媒”微信公眾號、鳳舞九臺微博等主流新媒體平臺,定期推送“學黨史 守初心”專欄,并開設“九臺黨史天天學——柳邊印記紅色九臺”專欄,推出100個九臺本地紅色故事,讓黨史學習教育浸潤人心。 “從第一講我就開始跟著聽了,現在每天固定時間我都會過來,邊鍛煉身體邊了解黨史故事。這不,連我的小外孫也每天在跟著聽呢?!奔易【排_區嘉鵬城小區的桑大爺笑著說道。九臺區利用公園社區廣場的無線廣播系統,堅持每日一播,讓黨史知識家喻戶曉,深入群眾、深入基層、深入人心。 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,九臺區利用域內豐富的紅色資源,以身邊的紅色歷史教育身邊人。從其塔木鎮的革命舊址,到馬鞍山村的三下江南戰役紀念館;從抗日英雄羅明星事跡展覽館,到上河灣烈士陵園……打造了一批“紅色打卡地”。 九臺將把“紅色”作為對外的一張名片,把一處處紅色地標,變成黨史學習教育的現場課堂,通過講好身邊紅色故事、開設身邊紅色課堂等形式,不斷豐富黨史學習教育內涵,弘揚堅強不屈、為民服務、開拓創新的精神,傳承發揚先烈的家國情懷,傳承發揚為革命事業不懈追求的紅色基因,傳承發揚發動群眾的優良傳統,剛健篤行、積厚尚新,立足傳統、致力創新。 創新內容,讓宣傳“紅”起來 “唱支山歌給黨聽,我把黨來比母親,母親只生了我的身,黨的光輝照我心……”一曲深情的《唱支山歌給黨聽》將在九臺街道利民社區舉辦的紅色文藝演出推向高潮。 圍繞慶祝建黨100周年,結合黨史學習教育,九臺區開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“壯麗100年 頌歌新時代 一十百千萬”系列文化活動,即舉辦一場慶祝建黨100周年文藝晚會,舉辦十場紅色文藝演出、舉辦百人紅色經典歌曲傳唱、舉辦千人廣場舞展演、舉辦萬人紅歌大合唱活動。通過系列文化活動,唱響共產黨好、社會主義好的主旋律。舉辦“紅色文化主題展”、“歷史文物展”和“系列藝術展”等,加強廣大干部群眾對黨史的了解,增強民族自豪感,激發大家建設家鄉的熱情。 創新方式,讓宣傳“實”起來 文明實踐活動是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的有力載體。九臺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、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(站)利用村史館展覽、村(社區)文化廣場、農家書屋等場所,全面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,凸顯線下作用。 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現有資源,構建“中心、所、站”三級宣講網絡,結合實際組建宣講隊伍,緊密聯系群眾所思所想所盼,組織開展對象化、分眾化、互動化、通俗化的宣講活動,廣泛普及黨史知識和黨的創新理論。 共青團長春市九臺區委設立“青說黨史”專題,九臺區教育部門組織開展慶祝建黨100周年“恰同學少年,迎百年風華”主題系列活動。這一系列創新舉措,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宣講進機關、進企業、進農村、進社區、進軍營、進校園,實現全覆蓋。 |